虽然在北平住了十几年,关于风土人情知道的却是很有限,知道一星半点,也是半生不熟的,道不出个所以然。从书本上,读得的很多,又大半是历史的,过去的,如北京《历史风土丛书》,《都门记略》,《北京竹枝词》,以及各家的杂笔录纪事诗之类,和现在的情景都有些不同了。现在北平报纸的副刊上,这类的记载还不少,而多半是旧事重述,是改头换面的抄袭,常有错误。 日常耳目接触,比较亲切些的,还是北京话,有很多人情事味和本地风光可以从话里听取得到,嚼摸得出。可是北京话,我也不大会说,只是爱听,尤其是小学生和小姑娘的话,清脆灵活,和音乐似的受听极了。《红楼梦》,《品花宝鉴》,和《儿女英雄传》里有很漂亮的北京话,可以说是上等的,没有到过北京的人读了,也可以懂,也可以领会,至如《永庆升平》和说书词之类,可以说是下等的,最地道的而不易领会。官话和土话若有分别,或者就在此。 (删除了一段,读着罗嗦、打字太累 ^&^) -我见他拿着书本,看书呢。 -他是冲着告示点头,混充认字儿的。 -王老二也打整的和个先生似的,这是鼻子眼儿里插大葱,混充象。 -过去今儿个,再说明儿,长虫吃虾蟆,一股路一股路的说吧。 -我给您盛碗饭罢? -万岁爷掉在井里,不敢捞您大驾。 -你就别提他了,那是老太太的脚趾头,窝囊一辈子。 -怎么着?你还对我说这个?老太太上电车,慢吹! -这小子不是玩意儿,上坟不带烧纸,惹祖宗生气。 -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!别这么撅着屁股看天,有眼无珠。 -干嘛绕那么些个弯?你这不是脱裤子放屁,自找费事。 -这么不好,那么也不成,锯碗带眼镜,净找茬哪。 -人家商量事儿,他去瞎搀和,真实洗脸盆里扎没儿,不知深浅。 -你就拿着刀去,也不成,他是抱着元宝跳井,舍命不舍财。 -念了几年书,连个云彩的云字都不认识,这不是瞎子看西洋景儿,白化钱么? -他上什么地处,也待不多会儿,是那么个脾气,兔子尾巴,长不了。 -谁去说都不行,他去了,一说就行,真实张飞的胡子,满脸。 -若说那个人,心眼却不错,就是说话办事不沾气,张飞卖刺猬,人强货扎手。 -你别看他不爱说话,什么事儿也办了,什么理儿也懂,哑巴吃扁食,肚里有数。 -你不是见过王局长么,是个什么样? -夜壶带凉帽,小矮胖子。 -打官司就得花钱,谁也知道,那是小秃脑瓜上的虱子,明摆着的。 -一屋子的人都没法了,就这么张飞纫针,大眼瞪小眼儿了。 -叫你早些来,你这才来,正月十五帖门神,晚了半个月了。 -他叫人家宰了,没的怨,那是老虎掉在山涧里,伤损的人多了。 -他又想着去,又想着不去,老拿不定主意,怀里抱着个西瓜,滚上滚下的。 -净些个熟合人,他还虚虚让让的,扯着牛尾巴上房,没有这一牵。 -他待你好,那是刘备摔孩子,邀买人心。 -你去找他,真是半夜里叫城门,自找碰钉子。 -这可干了,得病不吃药,我看你可怎么好。 -我也没听见他俩说的什么,反正养济院的鸽子,穷咕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