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志摩和林徽音是一段“无言结局”的未了情。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。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,林长民是教育总长,两人过从甚密。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****,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。林长民很有个性,锐气逼人,能言善辩,谈锋极健。他和徐志摩一见如故,并成忘年之交,常以“小友”称志摩。1921年初春,林长民赴英,一是游学,二是送爱女林徽音到英国读书。林徽音正值芳年,徐志摩一见钟情,又是写诗,又是通信,又是约会,两人朦朦胧胧却又热热闹闹地恋爱起来。林徽音知道徐志摩是做了丈夫的人,她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。徐志摩果真离了婚,可林徽音不知为什么却悄悄地随父回国去了,落的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。 林徽音回国不久便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,但并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。这又使徐志摩旧情复燃、紧追不舍。没有马上订婚是梁启超老先生的意思。一是检验一下林徽音的感情。梁启超是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的,林又深受西式教育的浸染,深怕两人重拾旧欢、驳了梁家的面子。基于此,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,学成之后再订婚、结婚。二是怕梁、林订婚给热恋中的徐志摩以重击,毁了他的这位心爱****。他要用时间冷却徐志摩的情焰。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,为了追求林徽音,他从英国回到中国,从家乡到北京。林徽音既然已经答应做梁家的媳妇,徐志摩的追求自然落空。
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大约在1924年冬或1925年春。这段时间正是林徽音芳心已定,徐志摩极度虚空之际。郁达夫说:“忠厚柔艳如小曼,热情诚挚若志摩,遇合在一道,自然要发放火花,烧成一片,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?更哪里还顾到宗法家风?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为话柄的时候,我就佩服志摩的纯真与小曼的勇敢。”后来几经波折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顶有意思的是结婚大典,那真是旷古的“古怪婚礼”。他俩要请梁任公为他们证婚,梁公不肯,志摩坚持,任公答应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。徐志摩应允。不想梁任公真的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得二人抬不起头来。“徐志摩,你这个人性情浮躁,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,你这个人用情不专,以致离婚再娶……以后务要痛改前非,重作新人”。盛典举罢,徐志摩便携陆小曼匆匆南下,定居上海,过起了神仙一样的日子。